2018年6月28日 星期四

生活槓桿





以前都不曾看生活勵志的書

覺得自己的生活模式沒辦法透過激勵的話語就改變

但我錯了。


有些書本看了真的會激發碩果僅存的鬥志,把歪斜低迷的生活軌道扶正

《生活槓桿》就算其中一種,看了覺得腦內突觸迸發新概念的奇行種~


「時間管理」

「用別人的專業技能發揮槓桿效應」

「人際網路是你的淨資產」

「讓更擅長的人來做,讓經歷過錯誤的人來幫助你」

「把時間交給工作網路」

「尋找楷模」

「弄好待辦清單,與"不可以做清單"」


覺得學到很多。

比如說,把不擅長的工作外包給專家,節省的時間用來創造更多的收益價值

就像是花1500元請了家教陪孩子讀書,自己再利用這省下的三小時去看診,反而賺了五千元

就是這個意思。很有趣~






2 則留言:

  1. 哈 我近年也是忠實的「交給專業的來」與「使用者付費」的支持者,逐漸告別免費至上的時代。畢竟自己也曾經是創作者,因為我後來切身地感受到每項專業從零到一的過程有多艱辛,從一到一百的過程有多漫長。

    不過,關於你舉的例子我有不同的看法,就是陪孩子讀書這件事情。其實若把「陪孩子讀書」這件事情的目標意義放在「陪伴」,而不是「成效」的時候,你身為人父的位置就無人取代。

    我想說的是,勵志的書很容易從「量化的角度」進行解讀,透過KPI據檢視成效。成績、身體數值、帳戶數字等等,但其實有時候「質性意義」也是很重要的,比方說「一起和老爸老媽開車出門這種生命經驗」,是旅行團無法給你的。身為質性研究學門出身的人,我偶爾也常常會做一點自己不是很專業,但過程很有趣也很快樂的事情。

    有時候重要的不是你得到了什麼成果,而是你的動機和過程。每經歷一件事情所帶給你的「流變」都是獨特且有價值的,可以慢慢地細細玩味。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你說的這些東西正是我本來所想的XDDD

      看完這本書有了不同的想法~ 但比較功利就是了

      有些技能或資訊自己學到真的會很棒的!

      刪除